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开元棋盘牌怎么样赢钱的 > 新闻动态 >
父亲与日本友人成立反战组织
第六章 父亲与日本朋友们在胶东成立反战组织
我父亲回到八路军胶东军区后,和渡边三郎、布谷勝美、石田雄这些日本朋友一起,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他在里面担任副支部长。
反战同盟胶东支部成立大会
1942年9月15日,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的筹备工作差不多完成了。在胶东军区司令部开了一次成立大会,名字叫“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
胶东区党委、军政委员会、胶东临时参议会、胶东行政公署和八路军胶东第五旅都派了代表来参加这次大会,并且热烈祝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的成立。
张昆同志主持了大会,他宣布反战同盟胶东支部正式成立,并且念了山东军区政治部和反战同盟山东支部的贺信。
许世友司令和仲曦东主任也代表胶东党政军发表了讲话,祝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的成立。
许世友司令在讲话中说:“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给了八路军和中国人民很多正义的帮助,这对所有抗日军民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所以今天我代表大家对你们表示感谢,并热烈祝贺你们的成立!我相信在未来艰苦的斗争中,我们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战斗。让那些残害屠杀中日两国人民的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颤抖吧!”
八路军对日本士兵的态度
仲曦东主任在讲话中说:“我们共产党、八路军对日本人民和日本军阀是有区别的。我们坚决反对和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争,就是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但我们并不恨日本人民,还是坚持并希望发展与日本人民的友好关系。因为日本士兵也是无辜的,他们也被日本军阀欺负和压迫,被迫参军来到中国。我们相信,大多数日本士兵会醒悟过来,一旦认识到这场侵略战争的本质,就会站在正义的一边,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一起,共同反对这场试图永远奴役中日两国人民的法西斯战争。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对日本人民没有任何仇恨或厌恶。相反,我们的八路军展现了最高级别的国际主义友爱精神,以及对日本人民深深的同情。”
八路军中的日本战友
在过去的战斗中,我们多次救助了濒临死亡的日本士兵,给予他们医疗援助,让他们明白了正义的道理,并加入到反法西斯的队伍中。许多日本人民和士兵成了我们最可靠的伙伴,比如渡边三郎、小林清和布谷胜美,他们在反战同盟中做了很多工作。这表明,我们八路军里的日本士兵也是支持正义的日本人民的一部分。这也证明了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中日两国人民应平等相处,共同反对侵略战争的观点是正确的……
许世友司令员和仲曦东主任的讲话受到了所有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随后,我们进行了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的选举。选举结果是:渡边三郎当选为支部长;小林清当选为副支部长;布谷胜美当选为组织委员,石田当选为宣传委员。
日军士兵加入反战同盟
渡边三郎用日语和汉语庄严地表示:“我们以前都是日本军队的士兵,在战场上跟你们打过仗。但当我们被八路军俘虏后,你们没有侮辱我们,也没有责骂我们,而是展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把我们当朋友看待。你们让我们从无知中真正醒悟过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帮助下,我们的立场和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我担任新职务时,怀着庄严而激动的心情向中日两国人民承诺:我们将与共产党、八路军并肩作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为中日两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无论面对多么残酷的斗争,我们都绝不屈服,愿意为此奉献一切,甚至是生命。”
宣誓结束后,接下来是接纳新盟员。斋藤和松下先念了自己的入盟申请书。所有支部成员都一致同意接纳他们为反战同盟盟员,通过举手表决。在场的所有同志热烈鼓掌欢呼:
“祝反战同盟胶东支部工作顺利!”
“坚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中日两国人民团结万岁!”
八路军与父亲的深厚友谊
会议结束后,很多中国同志和反战同盟的成员们热烈握手,互相祝贺。他们说:“今天我们来祝贺反战同盟成立,感谢你们每一位成员对中国人民正义事业的支持和帮助!”
父亲激动地回答说:“我们应该感谢八路军同志给了我们伟大的国际主义教育,让我们明白了该走的道路。”
这确实是父亲的真实想法。自从父亲被俘虏后,八路军的同志们一直关心、教育他,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一名反法西斯的国际主义者。在这漫长的艰苦战斗岁月里,父亲与八路军的同志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父亲的表现也引起了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注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众多将领中,许世友的名字无疑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1927年8月,在革命陷入低谷的时候,许世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当月回到家乡参加工农红军。同年11月,他参与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从此开始了他在人民军队中的革命生涯。
1941年3月,时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的许世友率领清河独立团进入胶东地区,组织胶东部队反击皖南事变后胶东投降派掀起的反共逆流。
许世友扬言要打仗
3月14号,在蓬莱黄城阳村成立了胶东反投降指挥部,许世友负责指挥,林浩是政委,吴克华是副指挥。第二天,在会上许世友可真猛,直接跳到桌子上,双手叉腰,说了一句吓人的话:“我来山东就是准备打仗的,要是太平无事我才不来呢,来了就要搞点事情。”
许世友扭转胶东局势
胶东的党政军干部第一次见到许世友时,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感觉特别有底气。接下来的战斗更是打得惊心动魄。
首先在牙山打响了第一枪,五旅、五支队和清河独立团分成三路直接扑向蔡晋康的大本营。17号那天,他们一举击败了蔡晋康,把他的1800多人全部消灭了。第二天,他们又拿下了观水,几乎全歼了陈煜的部队。首战告捷,吓得那些胶东地区的投降派们不知所措。
第二场战斗在崖子展开,他们活捉了司令苗占魁和副司令孙海滨,消灭了守敌1000多人,并且击退了2000多敌人的增援。
第三场战斗是在郭城,他们击败了守敌,顺利占领了郭城。最后在榆山决战中,俘虏了2000多名敌人,重创了赵保原的两大主力——黄团和邓团,还击毙了邓团团长邓学良。
这次反投降行动持续了五个月,最终打垮了赵保元、蔡晋康等十多个投降派,打散了两万多人,俘虏了8000多人。
许世友一到胶东,就扭转了局势:无论是根据地的面积还是兵力对比,八路军都超过了投降派。第一次战斗就让投降派彻底服了,再也不敢单独闹事了。到了7月,许世友带着清河独立团凯旋,回到了山东纵队。
许世友就任胶东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第二次进入胶东是在1942年的夏天。那一年,胶东地区的革命形势非常艰难。春季和夏季的大扫荡让胶东部队损失惨重,连续作战也让部队没时间休整。这时候,不仅需要提升士气,还要为日军可能发起的新一轮冬季大扫荡做好准备。
1942年7月1日,胶东军区正式成立,许世友担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王彬为副司令员,贾若瑜任参谋长,彭嘉庆负责政治部。军区下辖16团、17团、抗大一分校第三分校以及四个军分区,并且指挥着第五旅。
反战同盟胶东支部成立后,主要任务就是加强政治学习。不久,从延安传来消息,要召开华北日本士兵代表大会和华北日本人反战团体大会。
这两个大会在1942年8月15日至8月30日在延安举行。日本士兵代表大会聚集了来自各抗日根据地的代表,他们代表着在华北地区与八路军作战的十九个日本师、旅团的士兵。这些代表涵盖了日本军队中的所有兵种,从二等兵到少尉都有。他们在会上讨论了日本士兵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并一致通过了大会宣言、章程以及《日本士兵要求书》。
日本士兵要求书
《日本士兵要求书》包含了两百二十八条要求,这些要求都是关于士兵们切身的利益和权利。比如,“向军部提出抗议”、“不服从那些不人道的命令”、“严惩那些命令我们做坏事的长官”、“让士兵们能吃饱饭”、“禁止打耳光”、“取消那些替代品的规定”、“取消强制储蓄”等等。
这份文件在大会上被决定下来,这是70年来日本军队前所未有的事情。《日本士兵要求书》在日本军队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的影响和意义都非常重大。
华北日本人反战团体大会
另一个大会是华北日本人反战团体大会,由华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八个反战单位联合举办。反战同盟有延安、晋察冀、冀中、山东四个支部,觉醒联盟有晋东南、太行、冀南、山东四个支部。这次大会统一了华北地区的日本反战力量,成立了反战同盟的统一机构——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大会明确了反战同盟的性质及其主要任务,特别是对日军的宣传策略以及内部学习教育的问题。会议还通过了大会纲领,为了统一反战团体的名称,将觉醒联盟改名为反战同盟。选举杉本一夫(前田光繁)为会长,森健、松井敏夫为副会长,高山进、茂田江纯、梅田照文等人为执行委员。
日本士兵代表大会选出了大山光義少尉为会长,中小路静男、松本敏夫、茂田江纯等人为大会常任委员。两个大会还通过了一份文件《致八路军新四军全体指战员书》,内容感谢八路军、新四军对我们的国际主义帮助和支持,让我们这些日本士兵从无知中真正觉醒。我们坚定地表示,要与中国抗日军民携手作战,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
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成立
这次大会上,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让中国华北地区的各个日人反战团体在组织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标志着在华日人反战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从此,分散在中国各地抗日根据地的日人反战团体有了共同的纲领,明确了未来的任务,成为了对抗日军的重要力量。这有助于进一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军队的黑暗和残暴行径,并向全世界发出正义的声音。
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的工作
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组织全体盟员深入学习了两个代表大会的文件。大会的《工作方针书》成了他们今后工作的指南。方针书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他们的任务是克服困难,迎接胜利。具体来说,他们需要加强反战同盟内部的统一和团结,加强学习和教育,同时不断向日军进行宣传,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并肩作战,以粉碎日本的侵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没想到的是,半个世纪后,我父亲竟然和当时的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会长杉本一夫(前田光繁)成了好朋友。
我父亲作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的副支部长,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在胶东军区政治部的指导下,他要做一些日文的宣传品。首先得油印日文的宣传品,这就需要先刻蜡版,然后再印刷。这可把父亲难住了。他从来没刻过蜡版,不会用铁笔写字,认得的汉字也不多,更不会做标题或写美术字,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从头开始做。
胶东军区老战士于恒嘉协助完成任务
在胶东军区五旅政治部宣传科的于恒嘉同志(她是在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的,后来当过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学员,还做过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国防剧团的小舞蹈演员,后来又成了五旅政治部的宣传干事;日本投降后,她又做过烟台市公安局的一名干事,还参加过胶东公安训练班学习,后来在华野13纵37师政治部当过组织干事,也在37师卫生队当过指导员;1951年3月,她跟着丈夫高星耀(当时是解放军第50军的政委)调到了志愿军第50军150师家属队,1983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现在住在成都市)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把这个事情完成了。因为她和我们交流有困难,所以我们就用地上的树枝写字来沟通。
日文宣传品的制作与策略
每次印刷日文宣传品的时候,大小就像一张蜡纸。他跟着于恒嘉一笔一划地学刻蜡版。遇到标题字时,他就查查美术字体的资料,照着样子画出来,或者直接问于恒嘉。要是刻错了字,或者版面修得不干净,他就得加班熬夜,重新换上蜡纸再刻一遍。刚开始握铁笔的时候手指不太熟练,写多了字手劲儿就容易松,要到手指上磨出茧子才会好一些。
除了油印日文宣传品,他还花心思写能打动日军士兵心理的宣传品。他和于恒嘉同志一起分析日军内部的情况。他知道日军士兵的思想、心理、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情感,在宣传品中强调日军士兵的思乡和厌战情绪,以此来瓦解军心,动摇他们一贯坚信的“皇军必胜”的神话,削弱他们的战斗意志,这种效果是八路军难以达到的。
他靠一本汉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生词。日文稿刻起来当然方便,但有些政治部的宣传品还得从中文翻译成日文,所以他得一边查字典,一边在蜡纸上刻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会比中文版少。因为这些日文宣传品是要发给日军士兵看的,为了做好宣传,达到宣传的目的,自己多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
艰苦环境中坚持印刷宣传品
那时候天气特别冷,屋子里面都没有火盆取暖。大家只能裹着军毯挤在一起睡,还是冷得直哆嗦。更别说用铁笔一笔一划地刻蜡版了。在豆油灯下面,没刻几个字,手指头就冻得不听使唤了。而且油墨和油印辊子也都冻住了,要拿到火边烤好几回才能解冻,还得保证印出来的宣传品颜色均匀,然后按时发到日本士兵手里。工作环境已经够艰苦了,但你还不能按照正常的步骤来印刷。因为日本军队疯狂进攻昆嵛山根据地,他们白天躲进山里,晚上还得赶路。如果想要印刷东西,就得放弃休息,牺牲睡眠时间。
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父亲老了之后还清晰记得,1942年那个冬天,他们躲在昆嵛山的雪地里,连续两天都只能吃雪团子。第三天终于看见了窝头,结果他们饿得不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啃了起来。吃完后,他和于恒嘉两个人一边烤油墨和油印滚子,一边用手势比划着聊天。
于恒嘉说,她的家在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镇西南台村,她爸爸是个私塾老师,妈妈就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1937年7月,日本人开始全面侵华。同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在天福山发动了武装起义,点燃了胶东地区的抗日烽火。天福山离西南台村只有十几里路,所以她的家乡很快就成了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从那时起,八路军在当地开展了各种抗日宣传,这些道理在乡亲们中间传播开来,深入人心。“山东自古出好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很多勇敢的人加入了八路军。在她家乡,“当八路,打鬼子”成为一种风气。1939年7月,她参加了八路军,在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国防剧团工作。她编写了一部儿童剧《儿童团捉汉奸》,其中由她填词并经过左平等同志修改的《抗日儿童团歌》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
儿童团保卫家乡
月亮弯弯,星光闪闪,咱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还当侦探,查行人,抓汉奸。
鬼子一来,咱们就跑,找八路军报告。带着八路军,拿起枪刀,打跑鬼子,保卫家乡。
回忆油印宣传的日子
说到这儿,于恒嘉轻轻地哼起了歌。
听着于恒嘉唱完歌,我们就开始了印刷。后半夜屋里更冷了,那个不知疲倦的炊事员起来烧火了。父亲赶紧找了个瓦盆去厨房,从炉灶里扒了些烧化的柴火灰,像山东人那样在屋里生了个柴火盆。手脚暖和过来后,我们赶紧继续油印宣传材料。天亮前,我们把新出的日文版印刷好了。闻着宣传材料上那股新鲜油墨的味道,身上的疲惫仿佛一下子消失了。
没想到的是,父亲去世20年后,我在日本通过微信和于恒嘉的儿子高戈里成了朋友。高戈里真是个了不起的业余作家,他在工作之余写了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我们聊起了这段往事,还互相传了照片。于恒嘉看了我手机里的照片,笑着说:“跟小林清年轻时一模一样!”
1943年,《大众报》在评价反战同盟胶东支部成立一年来的贡献时,特别指出八路军的宣传工作在日人加入反战同盟后有了显著提升。文章认为,特别是在对外宣传方面,反战同盟胶东支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军宣传品风格转变
如果说以前的宣传品都是充满政治味、教条主义,还带着浓厚的中国风格,那么现在它们就更贴近日本的实际情况,更能体谅到日本士兵的心情。以前,我们对宣传品的设计不太讲究,但现在完全采用了更适合日本国情和日本民族特点的形式。
日军宣传策略反思
很明显,比如写诗,就算我们写得很溜,但如果不懂日军的心理,让他们把我们的诗翻译成日文,还不如一个没多少文学修养的日本同志用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写出来的诗真实,更能打动日本士兵的心。其他形式也一样,比如写一份充满感情、煽动力强的宣传材料,如果先用中文写好,再翻译成日文,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过去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过去一年我们在对日军的宣传工作中确实取得了进步。不仅仅是宣传材料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改进,而且在宣传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水平提升上,那些日本同志也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日籍反战同盟成员助力八路军宣传
这是对当年反战同盟工作的一个大肯定。《大众报》觉得,就算一个中国人学会了日语,也只能大概说清楚一些意思,要把中文翻译成真正地道、符合日本民族心理和习惯的日语,还是挺难的。所以,反战同盟里的日本人帮助八路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